
2025年10月24日,北京体育大学心理学院第331期运动心理学双周论坛在教学楼412教室顺利举行。本期论坛特邀东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院长盖笑松老师担任主讲嘉宾,带来题为“心理科学中的动机研究及其对体育教育的启示”的精彩报告。论坛由张禹老师主持,吸引了众多师生积极参与,现场气氛热烈。
论坛伊始,盖笑松老师简要回顾了动机研究的发展脉络与学科背景,分享了他在动机心理学领域的学习心得,并进一步将其与运动心理学紧密结合。盖老师指出,在Cognition与Psychology交叉领域之外,动机研究构成了心理学另一个重要领域,本次论坛的讨论,正是聚焦于这一独立的动机研究领域。

在概念解析部分,盖老师系统介绍了控制类型的划分,包括初级控制、次级控制、失去控制与恢复控制,并重点阐述了前两者。初级控制强调个体主动改造外部世界以满足自身需求,实现目标,体现了“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主动性;次级控制则强调个体通过调整自我以更好地适应环境,体现出“退一步海阔天空”的智慧。盖老师指出,运动员在比赛中并非总能获胜,此时便需要从初级控制转向次级控制,实现心理调适。若两者无法协调,则可能导致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

随后,盖老师以时间顺序梳理了系列经典动机理论,阐释了动机不同属性对其功能的影响。以期望价值理论为例,他解释道,“期望”指达成目标的概率,“价值”则涵盖实际价值、成就价值与内在价值等多个维度,并以此类比彩票设计中奖概率与奖金额度的设定逻辑。

除了动机理论,盖老师还深入探讨了更为根本的价值观问题。他引述了苏瓦茨的价值观研究,将价值观划分为19个类别,并归纳为四大类:追求自由与自在、追求安全稳定与富足、重视社会声誉与人际和谐,以及超越小我、关怀他人与自然。这些价值观构成了一个环形模型,相邻价值观具有相似性,而对角价值观则存在潜在冲突。
在应用层面,动机研究推动了多种心理干预技术的发展。盖老师介绍了心理援助中常用的十四种技术,并以跨理论模型中的行为改变阶段为例展开说明。该模型将行为改变划分为五个阶段,适用于运动训练、体育锻炼及新技能学习等多个领域:
• 前意向阶段:个体尚未考虑参与锻炼,此时应通过健康教育等方式提升其对锻炼益处的认知;
• 意向阶段:个体开始萌生锻炼意愿,可通过情感唤起策略(如激发自豪感)增强其动机;
• 准备阶段:个体已开始初步锻炼,应协助其设定明确目标并制定可行计划;
• 行动阶段:个体处于积极锻炼状态,需提供社会支持、积极强化与奖励管理等策略;
• 维持阶段:个体已形成锻炼习惯,重点在于环境控制与持续支持,防止行为倒退。

论坛最后,张禹老师对本次讲座内容进行了精炼总结。在场师生以热烈的掌声向盖笑松老师表达了感谢,第331期运动心理学双周论坛在融洽而充满启发的氛围中圆满落幕。
编辑/孙翌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