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日本高水平运动中心及日本体育理事会邀请,北京体育大学心理学院教师张力为教授与葛杨老师于2025年6月15日至19日赴日本东京参加了“首届奥运会残奥会精英运动心理保障研讨会”。
本次高层次研讨会汇聚中国、日本、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比利时七国的顶尖运动心理学家及各国奥运会、残奥会代表团心理保障项目的负责人,旨在交流各国在奥运会、残奥会精英运动员心理训练、心理咨询方面的管理体制与应用成果,为运动员、教练员及其他奥运会相关人员提供心理支持与保障。此次交流有助于把握国际奥委会在关注奥运会参与者心理健康、心理保障与权益保护等领域的最新动向与举措,巩固并提升中国在该领域的国际话语权及北京体育大学的学术影响力。
在大会发言环节,张力为教授与葛杨老师系统介绍了中国运动心理学家为奥运参赛运动员提供心理保障的实践。葛杨老师首先详细阐述了中国在巴黎奥运周期内,由张力为教授负责的中国运动员心理服务团队的情况。根据主办方提供的议程,分别介绍了心理团队的组建过程、质量管控体系、绩效评估方法,以及保障运动员心理健康的具体措施、导向和合作组织。随后,张力为教授针对西方国家参会代表普遍关注的内容,如书法训练、境界提升等特色运动心理实践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解答。
研讨会期间还举办了题为《高水平运动表现与心理健康促进之关联》的专题论坛,张力为教授与葛杨老师在论坛上作了《从悉尼到巴黎的25年:中国运动员备战奥运会的心理保障》的主题报告。报告系统介绍了中国学者(Zhang & Zhang, 2011)提出的“三层次中国运动员心理建设模型”及其应用实践,涵盖了赛前为运动员教练员编制参赛心理指导手册、提供个性化心理咨询、组织线上线下心理讲座、运用生物反馈技术进行放松与表象训练、制定比赛心理预案,以及开展人文教育(如主题演讲、读书会、书法练习)和参观文化场馆(如北京天文馆、历史博物馆等)以拓展视野、构建积极世界观、人生观。报告指出中国运动员心理训练坚持以下四个原则:契合运动项目与运动员个人特征、建设健康队文化、适应中国举国体制特点、融合中西运动心理学前沿成果。该报告鲜明的中国文化特色和举国体制背景引起了与会专家的广泛关注。
会议期间,与会专家还参观了日本高水平运动训练中心。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此次高层次研讨会为交流各国提升奥运运动员竞技表现与促进心理健康的先进管理经验与实践成果提供了宝贵平台。为积极响应国际奥委会近期对奥运会参与者,尤其是运动员心理健康与权益保护的高度重视,此类研讨会计划今后每年在不同国家轮流举办。
北京体育大学心理学院依托其奥运会心理保障团队长期服务中国奥运备战的深厚积累,在竞技心理领域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应用方面已建立起国内外学术影响力。同时,我们高度关注并积极响应国际奥委会关于强化奥运会参与者心理健康与权益保护的最新举措,包括增设心理健康专家随团机制。面对这一涉及法律、社会、管理等多维度的复杂议题,亟需推动相关政策落地与切实行动,以促进奥林匹克运动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着眼未来,我们将联合运动心理、临床心理及精神医学等多领域专家,建立职责清晰、边界明确、规范运作的协同服务体系,加强运动心理保障人员的专业化培训与资质认证,深化与队医、体能康复、营养生理、反兴奋剂等科技保障团队成员的沟通协作,共同守护运动员身心发展与长远福祉,并计划在国内率先利用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构建覆盖全国运动员、教练员的可及化、个性化心理服务平台,配备稳定团队与热线,加强数据积累。此外,学院将强化循证实践导向,探索运动服务社会的有效路径,鼓励并支持开展高质量的运动-心理-社会交叉研究,为政策与实践提供科学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