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深入开展,培养具有扎实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心理健康教育人才,北京体育大学心理学院组建了一支实习团队,共16人,包括硕士研究生7人、本科生9人,于2025年3月至2025年6月,在清华大学附属中学上地小学顺利完成了为期一学期的实习任务。
怀着对心理学专业的高度热情和对教育事业的赤诚初心,实习团队为小学一至六年级学生精心打造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提供专业心理咨询服务,累计开展心理班课96次,心灵氧吧活动7次。实习团队的工作在校园内营造了浓厚的心理健康关注氛围,赢得了全校师生的广泛赞誉。小学负责心理工作的李叶老师以及学院孙美荣、范虹颖老师对实习团队进行了全程深入且细致全面的指导。
图一 心理辅导课教学创新大赛颁奖合照
一、精准定位课程体系,灵活运用教学手段
低年级(一、二年级)聚焦于学生的校园适应能力与基础品德塑造。一年级王美玲开设 “认识情绪” 系列课程,借助情绪绘本剧场、心情天气预报等互动形式,引导学生识别情绪信号;二年级组程清荃、毛庭萱、全阳慧等人设计 “认识自己的魔镜” 课程,通过“发言炸弹”、“猜猜我是谁”等互动游戏,助力学生发现自身优势,提升自我认同。
中年级(三、四年级)的课程围绕情绪管理、人际交往和自我管理三大核心主题展开。
四年级采用角色扮演、情景再现等教学手段,在情绪管理与人际交往课程中,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不同情境下的情绪波动与应对策略,从而显著提升情绪管控和社交互动能力。王鑫洋应学校要求开展的“考试焦虑” 课程通过真实案例剖析和实践演练,为学生提供了实用的减压方法和应对策略,助力学生以平和心态从容应考。
高年级(五、六年级)则关注思维发展与压力管理。五年级龙宇同学设计的“惊奇实验室” 课程,通过修复实验室的闯关挑战游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逻辑推理能力;六年级王芝琳同学开展的“探索梦境与催眠的奥秘”课程则融合正念训练,有效帮助学生缓解身心紧张。
二、拓展辅导服务模式,构建长效咨询体系
除课堂教学外,实习团队积极配合学校开展心灵氧吧个体心理咨询服务和团体心理辅导活动。通过学生自主报名、教师推荐以及家长反馈等多种渠道,学生可提前预约个性化的 “一对一” 心理咨询或参与团体心理辅导。实习团队深入洞察学生的心理状态,精准解决各类个性化心理困惑。
三、实习成果丰硕,展望未来征程
此次实习活动不仅为清华大学附属中学上地小学的学生输送了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更为北京体育大学心理学院学生搭建了不可多得的实践成长平台。通过实习,实习教师们成功将专业知识与实际教学、咨询工作深度融合,在专业技能、教育教学经验、人际沟通能力以及自我成长等方面均取得显著提升。展望未来,北京体育大学心理学院将持续深化与中小学的紧密合作,致力于培养更多卓越的心理教育专业人才,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事业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携手共筑青少年心理健康防护线,点亮孩子们健康成长的心灵灯塔。
编辑/郑璐平